2013年3月25日

不一樣的社會住宅

如同台北一樣,巴黎的外來人口多,貧富差距也不小。巴黎北方的十八區,有許多東歐、亞非裔與阿裔移民,居民教育程度與收入相對較低,並非一般外國觀光客想像中衣香鬢影的「浪漫花都」。然而,這樣貌似混亂的區域,乃是城市整體結構的一環,不可能粉飾太平,也不可能天真地驅趕或隔離。所以,巴黎市政府的都市更新,特別著重此類區域的再生。


2010年以前的巴黎18區「北方街」


對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來說也好,對都市更新的規劃來說也好,住房問題都不可能迴避。巴黎市政府就像許多國際大城市,以興建社會住宅為市民解決居住問題。所謂「社會住宅」,顧名思義是僅符合基本生活所需,房租低廉,進住者多半是社經地位較為弱勢者。對巴黎市政府來說,社會住宅的設立,其動機是為了追求社會公平,並不是純粹為了經營社會形象,也因此並不以所謂的「民眾觀感」為由,主動排除特殊境遇家庭、災民或疾病重症者申請入住。

過去法國的社會住宅,強調居住的實用性。為了在短期內滿足眾多申請者的需求,在城市外圍區域建置許多公寓大樓,如同一座座封閉的高塔或堡壘,與城市中心的人文環境毫無互動可言,彷彿是自絕於城市發展的化外之民,讓市中心的居民「眼不見為淨」。

近年來,這樣的思維有了變化。自二〇一〇年三月起,巴黎市政府因應都更計畫,在十八區的「北方街」與「愛米慎街」兩街區,興建了一系列新的社會住宅。這一街區位於巴黎邊緣,移民與流動人口眾多,常給予外界髒亂、落後等不佳印象。巴黎市政府在此興建的社會住宅,首重每一棟房舍的外觀。希望在解決市民居住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同時達到都市更新的效果;透過風格獨具的外觀設計,打破廉價住屋與高檔次住宅的外觀差異,藉此促進城市族群融合甚至階級流動。

這一區原本已有古早時代興建的公寓大樓,雖然不乏歷史餘韻,但多半已陳舊不堪。少部分大樓重新裝修門面,外表令人耳目一新,但總難改變整體街區的破落感。二〇一〇年在此區新建的社會住宅則不一樣。每一棟住宅都請建築師精心設計,造型外觀同中有異,使用的建築材質也不相同。因為建築是有生命的,人也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房舍建築,訴說著不同的故事,讓住在裡頭的民眾不再只是一個社會補助的「對象」,同時更是一個「人」。社會住宅不只是「住宅」,它更可以是一個「家」。

2013年(現在)更新後的同一街區








多年前我偶然來到此區,只記得街上盡是賣炒栗子的小販,路上是吃完隨手一扔的烤玉米。如今再訪此處,叫賣與喧囂聲仍不絕於耳,混亂雖不減當年,但更多了些驚喜與活力。當然,都市更新絕非只靠兩條街區的建築就可竟全功。可喜的是,一群對這座城市懷抱熱情的人們,用心讓城市更美好、更包容,也更有人性。而他們真的攜手在往這個方向邁進。

(原載於2013年3月25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