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量尺寸的人

我從來沒學過服裝製作,可是總有機會摸到布料。小時候,常陪媽媽一起到鎮上的布莊訂作衣服。到臺北念大學時,意外掛名擔任服裝製作社團的副社長,上研究所後又跟同學去永樂市場挑布買布,帶回學校供同學縫亮片、作戲服。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老闆是服裝專家,從設計、打版到各國服裝史都駕輕就熟。到了法國以後,多年好友兼旅法作家亦曾興沖沖找我一起報名巴黎市政府開辦的洋裁班,只因為我們一起吃臺式火鍋時,座上多位法國友人都在時裝界工作。

旅法作家好友時不時找我去逛舊貨市場,買回各式色彩繽紛、質地各異的布料。不過我第一次自己單獨一人在法國買布,卻是最近的事。起因是為了大學裡的戲劇演出。一群對戲劇充滿熱情的十七、八歲學生們,打算在系上晚會演出東亞題材的神話劇,於是紅黃各色布料自然少不了。傳統布莊就是挖寶之地。

在巴黎若想買布,最好的去處就是蒙馬特山腳下的聖皮耶市場及其周邊。近一個世紀以來,這裡是巴黎人零售批發布料的集中地。不管是身上穿的、頭上戴的,或者家裡用的窗簾被套,方格、碎花乃至繡龍刺鳳的各種天然、人工布料,在這裡是應有盡有。雖說我是為了工作而來,但琳琅滿目的萬紫千紅,便是逛一個下午也不膩的賞心樂事。



聖皮耶市場不比香榭麗舍大道,沒有閃亮的名牌櫥窗,也沒有明星奢華風采,但卻有最真實的巴黎庶民生活。「皇后大布莊」是此處歷史最悠久的店鋪之一。五層樓高的建築,分層出售不同用途的布料,門口則花喇喇擺滿各種促銷品。哪怕你完全不懂布料也別擔心!只要你稍微趨前,熱情的裁縫師傅便會提供諮詢,仔細聆聽你購布的用途,建議你適當的材質與長度。師傅腰間繫著布圍裙,圍裙口袋裡插著長短鉛筆,脖子上掛著軟尺。那一件件獨一無二的衣服,不就是從這雙手在布料間的撫摸與丈量開始?




在法文裡,「裁縫師」的原意是指「量尺寸的人」。後來英文裡也沿用法語的這個用法,稱之為tailor。法國作家戴思杰的小說《巴爾扎克與小裁縫》,說的是中國文革時期在農村發生的故事,卻把法國文豪與裁縫之名並列。作家的匠心獨具與裁縫師傅的量身訂做,巧妙交織於短短的書名裡。說起來,法國人對於量尺寸這件事情,還真是情有獨鐘。例如法國有種專門的砌石行業,其工作內容主要是丈量石材尺寸,並且準確切割。在法語裡,這種職業叫做「量石材尺寸的人」,手藝精湛者甚至可以得到法國國家認證。

只是,當你在蒙馬特閒逛買布時,可千萬小心另一群人。他們在聖心大教堂的山腳下成群結隊,將五顏六色的繩線繞在你的手腕上,說要為你編織幸運繩,但實際目的卻是為了索求高額的「手工費」。他們也是量尺寸的人,但當他們假意為你的手腕「量尺寸」時,可是得寸進尺,不懷一絲好意!

(《國語日報》2013年5月6日少年文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