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今天學校午餐吃什麼

我唸小學的時候,大部分同學帶便當上學。每天中午用餐時間,由值日生到廚房把一籠蒸好的便當抬回教室。那時候聽說大城市裡的學校有「營養午餐」,每天還有鮮奶和麵包,心裡非常羨慕。隨著全民生活型態的轉變,現在臺灣的小學,不但多提供營養午餐,而且菜單裡不乏有機蔬果,可說已有國際級的水準。

近幾年來,法國小學與幼稚園的營養午餐也漸改為有機食品。主要原因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良好的營養,而身體抵抗力較成人差,所以學校的餐點勢必要嚴格把關,避免含有農藥、殺蟲劑等化學物質的食材。   

巴黎市區學校的營養午餐費,是根據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來計算。以本學年為例,平均每一餐的費用,大約是新臺幣六元到兩百元不等。如果要全面改為有機食品,各區公所就得提高預算,而家長也必須為孩子繳交更多的餐費。所以,目前通常每星期一天完全提供有機食品,另外幾天則是部分提供。

那麼,法國的小學生與幼稚園學童究竟在學校餐廳吃些什麼呢?其實只要看看學校門口公布的每週菜單就知道了。或者也可以在各區公所的網站上查詢到一整個月的菜單。


比方說我家附近的小學,五月份其中一天的有機營養午餐包括了花椰菜、肉丸蔬菜燴小米飯、卡蒙貝口味乳酪、時令水果。佐餐的麵包一般來說都是無限量供應的。不但營養均衡,而且非常注重蔬果的份量。至於當天下午的點心,也都是有機食品,包括棍子麵包、巧克力和鮮奶。

就算不全是有機食品,小學生們的午餐內容還是很不錯。同一所學校另外一天的菜單,包括了甜菜根沙拉配紅洋蔥果醋醬、牛肉餡義大利餃子、旁特伊維克口味乳酪、熱帶水果。下午點心則是有機蛋糕、有機柳橙汁。同樣也是兼顧了營養和美味,而且總少不了香氣濃郁的乳酪。

有些區公所因為經費較充裕,所以提供的營養午餐菜單就更豐富。例如巴黎第十六區的小學,五月份其中一天的菜單是鴨肝醬、烤牛排、洋芫荽四季豆、原味優酪,以及奇異果。當天的點心則是蘋果、麵包與蜂蜜。像這樣的營養午餐,可說是餐廳的水準了。

與臺灣不同的是,法國小學生不是在教室裡用餐,而是自行到學校餐廳取用。吃完午餐以後也不像臺灣學生一樣在教室午休,而是在校園裡自由活動。我的臺灣朋友剛搬到巴黎時,女兒在學校吃完午餐後想趴在課桌上午睡,卻被老師要求離開教室,到外面跟同學一起遊戲!臺、法兩國文化差異,於此倒也可見一斑。

隨著有機食品進入小學校園,法國各地政府也開始鼓勵國、高中校內餐廳推出有機午餐。原因是國、高中生消耗的熱量較多,許多學生喜歡吃美式速食當午餐,油膩又缺乏蔬果,使得法國中學生的發胖問題越來越嚴重。藉由天然有機的食品,結合傳統法國的好味道,中、小學的有機午餐,希望能讓法國學生吃得更開心、更健康!

(2013年6月3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無所不在的歧視

很多臺灣的親友問過我這個問題:「法國的歧視嚴重不嚴重?你被法國人歧視過嗎?」

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其實在國外居住過一陣子的人,多半曾在最不經意的生活細節裡,突然迸出「我是不是被歧視了」這個念頭:為何超市收銀員剛剛還對前面的大叔笑容可掬,下一秒鐘卻對你板起一張撲克臉?在咖啡店空等了半晌,晚來的金髮碧眼少女都已經喝完結帳了,為何服務員卻根本沒來招呼你?

當然,日子久了其實也明白,這種「懶得理你」式的歧視,不只針對有著亞洲面孔的你。哪怕是老人家、外地來的鄉巴佬、不會說法語的美國人,時不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真正具有殺傷力的歧視,恐怕都不是在柴米油鹽間。比方說,你的地址。一位原本住在十九、二十區(外來移民較多的區段)的演員,可能三個月才接到一個通告;但若有個「瑪黑區」(市中心的高檔次住商混合區)的地址,據說通告是一個接一個來。

甚至父母幫你取的名字,也決定你是否會被歧視。今年五月初,《89街》的法國籍記者在該報揭露,只因為她的姓氏源自於阿拉伯語,所以她莫名收到健保單位的信函,要求她立即提供身分證件影本。

歧視無所不在。性別、年齡、種族、膚色、宗教、出身背景等各種因素,都是造成歧視的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法國及其它歐洲國家的學校教育裡,多安排有相關課程,希望讓學童從小理解與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政府方面,許多年來也嘗試通過政策的修改與制定,希望讓歧視的傷害減到最低。

今年年初,法國執政黨在議會提案,計畫將婚姻權與子女收養權開放給各種不同類型的伴侶,簡稱「全民婚姻」法案。這項法案的精神,是為了讓所有法國人站在同一基準線上,都享有結婚與撫養子女的權利。這種「立足點的平等」,不因為個人因素而限制其合法的權利,可說是消弭歧視的第一步。

有意思的是,「歧視」一詞原本是弱勢者專用。但是近幾年來,處於優勢地位的群體也開始喜歡使用「歧視」一詞。比方說,法國保守政黨「國民陣線」,一向強調法國人的「純種」,反對所有外來移民與各種平權訴求。近年來,他們大力鼓吹「白人歧視」一詞,認為保障其他族群的立足點平等,等於是歧視法國「真正的」主人,也就是所謂的「歧視白人」。



而反對「全民婚姻」法案的政黨與民眾,自稱從不歧視任何人,只是必須捍衛法國「傳統」。他們聲稱自己「愛法國」、「愛家庭」,在組織抗議遊行時把孩童帶上街,同時安排人手襲擊維安員警,使活動以混亂收場,卻也在媒體前營造執政黨「歧視傳統價值」的形象。像這種混淆視聽的手段,在法國是越來越常見。

所以,到底法國有沒有歧視的情況呢?有,的確有。尤其法國的極右派政黨,近年以和平訴求的糖衣,包藏反對反歧視的禍心。所幸各個族群的自我覺醒,終讓歧視更加無所遁形。

(2013年5月20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