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巴士底石磚

巴黎的街上處處是古蹟。恢宏壯闊的紀念碑、精雕細琢的樑柱,一磚一瓦都見證著歷史的痕跡。記得以前念大學時,曾經自豪地向歐洲來台的交換學生介紹台灣的八十載房舍,只見歐洲學生略帶歉意對我說,在他們歐洲家鄉,舉目所及盡是超過百歲的古蹟。


來到巴黎的第一天,我就體會到這番話的意味。那是一個盛夏的清晨,從地鐵站裡一走出來,抬頭就是紀念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的七月柱,巍巍矗立在巴士底廣場上。柱頂金色的天使,在陽光下愈顯閃耀,令人懾服。


巴士底,這個名字在中學歷史課裡早已耳熟能詳。法國大革命在這裡引爆,歐洲百姓從此知道什麼叫自由、平等、博愛。兩百多年過去,巴士底並不是一個放在博物館裡紀念的名字。它是城市裡有機的一環,多條交通幹道由此經過,廣場週邊圓環每天上下班時間總是車水馬龍。去年總統大選時,巴士底也是舉國民眾手持紅玫瑰聚集慶祝之地。仳鄰圓環的巴士底歌劇院,白天前衛,夜晚璀璨。許多年輕人總喜歡下班下課以後,到巴士底巷弄間的小酒館或咖啡店裡暢談言歡。在巴士底,歷史不是陳舊的灰塵,而是日新又新的記憶。它活在年輕人的狂歡裡,與市民的生活合拍,而不是湮沒在檔案塵灰裡的一方古蹟。


巴士底廣場旁有道運河。站在地鐵一號線的月台上,可以透過玻璃窗,看到水面上浮動的船隻。月台壁磚以極鮮明的色彩描繪法國大革命的烽火與熱血,對照著水面波瀾不興的運河,今昔相照,倒也令人悠悠悵悵。巴士底也是藝術家聚集的地方之一,運河邊定時舉辦各種新舊貨藝術市集。翠玉黃銅或者野性木雕,總不愁沒有人愛。研究藝術史的友人總適時為我指點迷津,讓我不致於沉陷以假亂真的小物件裡。


當然,巴士底少不了貨真價實的歷史。若是你潛入地下,在密如蜘網的地鐵線路中來到五號線的月台,必定會發現一角灰撲撲的石塊,自月台牆邊突出。石塊周圍以欄杆略加阻隔,避免疲憊的旅客一時忘情坐了上去。原來,這貌不驚人的石塊,就是當年巴士底監獄的牆角。隨著革命的物換星移,監獄早已灰飛煙滅。這少數遺留下的痕跡,既沒裝在玻璃櫃裡放在羅浮宮陳列,也沒把它敲碎填平,而是讓它以最真實的本來面貌,呈現在市民眼前。月台牆上簡明扼要說明了巴士底監獄的歲月,地面上也標示出當年的河渠溝道。昨日的巴士底監獄,今天的巴士底廣場,它們共同存在於開放的城市空間裡,讓過去與現在產生連結。那一口牆角彷彿是時光的缺口。古蹟與歷史,本不是與城市一刀兩斷的教學用品,而是真真確確,在日復一日擁擠的通勤時光裡,見證著市民的悲歡喜樂匆匆流逝。


這就是巴士底。既古老又年輕,既混亂又有格局。它是我在巴黎最愉快的記憶,因為它總是活在忘不了的當下。 

(原載於2013年3月11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