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二七五〇首歌 / 2750 chansons sur Paris, ou On connaît la chanson

巴黎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有數不盡的歌謠吟唱著巴黎。根據統計,從十七世紀到現在,法國流行音樂史上共有二七五〇首歌曲以巴黎為主題。二七五〇首歌到底有多少?如果每首歌以三分鐘長度計算,那麼關於巴黎的歌曲,就算從早唱到晚,也得花上將近六天的時間!

這些流轉在世人心中的旋律,有些來自傳統小酒館,有些曾是電影插曲,甚至是戰爭時期的愛國歌曲。它們的音符滋養著巴黎,而這正是巴黎市立歷史圖書館今年上半年的展覽主題。從古代的流行歌譜、演唱廳海報、唱片封面、歌詞裡的場景照片,乃至於精心剪輯的電影片段等,巴黎用聲音與影像喚醒市民的記憶:有玉樹臨風的尤蒙頓,歌詞裡一一細數大道區的寶貝玩意兒;也有以香蕉舞裙聞名,歌詠著「我有兩個愛,故鄉與巴黎」的約瑟芬貝克。展覽現場的年長觀眾,就著耳機播送的音樂,仔細對照著舊地圖上的老巴黎照片,循線找尋年少時行過的足跡。流行歌曲予人之感動,正在於此。

有些歌曲或許不一定直接描寫巴黎,但旋律響起就讓你不由自主想到巴黎。例如亞倫雷奈多年前拍攝的電影《法國香頌Di Da Di》,原文片名的意思是「我們都知道這首歌」。片中以數十首流行歌曲,串接起一群巴黎人的生活場景與喜怒哀樂。片中主角之一是歷史系博士班的學生,一邊準備論文,一邊兼差當巴黎導遊。片中她常去的圖書館,是位於塞納河畔的阿森納圖書館。這所圖書館設立於十六世紀,自法國大革命以後起對一般民眾開放。閱覽室空間雖小但清麗娟秀,收藏有豐富的古籍善本。我曾經因為好奇,特地調閱了十七世紀的世界地圖集。後來每回看到重播的《法國香頌Di Da Di》,甚至聽到片中的歌曲,就想起自己在這所圖書館裡準備作業的昔日韶光。

即使你只到巴黎一天,也一定處處聽聞歌曲。且不說各種小餐館的駐唱,哪怕你只是出門搭乘地鐵,總還是會遇到流浪藝人登上車廂,一站一站唱著招牌歌曲。可惜列車運轉激昂,歌聲再賞心悅耳,也得淹沒在洶湧聲浪裡。

有些歌手自備伴唱卡拉OK。電子琴的合成配樂,想不注意都難,久而久之倒也為其歸納出演唱公式。剛上車時,總是直接切入《玫瑰人生》的副歌,藉由耳熟能詳的旋律,撩撥起乘客(特別是觀光客)心中對於花都的浪漫想像。接著要來首抒情略帶哀傷的拉丁情歌,例如《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熱情之吻》(Besame Mucho)等,烘托出不服命運作弄的情感。最後則是以熱情洋溢的《關達啦美拉》舞曲做結,祝福乘客每天心情愉快。伴唱帶自顧自地播放,而藝人就著輕快節奏,到乘客面前卑微討賞,只是每每換來視若無睹的冷漠。於是藝人利用地鐵到站的機會,迅速跳出門外換了車廂,再次重複這三段公式。一站過一站,一日復一日;乘客上上下下,旋律從來沒變。

而屬於巴黎的歌聲與歌曲,就這麼一路隨著時光奔流而去。


(原載於2012年6月25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照片1:巴黎歷史圖書館流行歌曲展一隅。照片2:《法國香頌Di Da Di》的場景阿森納圖書館。)

2012年6月11日

裁紙刀書店 Le Coupe-papier


巴黎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也不時興在書店附設咖啡店,但是卻有許多小型獨立書店,各自以不同的特色展現在城市裡。

一切多虧前文化部長賈克朗。他在一九八一年頒布著名的「百分之五折扣」法令。自此法國所有新書的折扣,最多不能超過原定價的九五折。這一規定看似違反自由競爭原則,但書本與文化本非一般市場商品,不是論斤秤重叫賣,大量壓低售價賺取利潤之物。賈克朗的政策,讓大型連鎖書店無法盡其所能挾雄厚資本進行折扣大戰,而小型書店也可以在圖書銷量的壓力下,仍舊佔有一席風華。

若不是因為這項規定,那我可能早就無緣認識奧德翁大街上的「裁紙刀書店」。名為「裁紙刀」,是因為以前書籍印行成冊後,還得再用刀片裁開各頁方能翻閱。這家小書店專賣戲劇出版品,從古典悲劇史、導演賞析,乃至才剛上演的新人劇作家劇本,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稀有罕見的期刊、絕版經典DVD,或者中學戲劇教科書,只要你想要,書店主人會盡其所能滿足你。

但如果只是應有盡有,在網路書店發達的今日,這倒不算甚麼強項。裁紙刀這類型的小型書店,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從裡到外散發出來的氣質。它不見得像大型連鎖書店,總有標準模式的笑容滿面,行禮如儀。小書店裡總是一人當多人用,雜務浩繁甚至忘了招呼你,但你反而更真實感受到人與書的存在。

有次我替系上購買圖書與影片,品項眾多且為一時精選。一頭蓬鬆灰白頭髮的店員半瞇著雙眼,以迷離且略帶懷疑的口氣問我:您是記者對吧?寫報導用的?我一時不明她的邏輯,恰好她的手機鈴聲響起,中斷了我們之間那數秒的凝結。只聽聞那鈴聲竟是史上紅極一時,今日卻已過氣的「國際歌」。單音頻的旋律迴響在靜謐午後的書店裡,我彷彿墜入了法國六八學運世代的回憶漩渦裡。是的,一旁大街上的奧德翁劇院,當年曾被巴黎大學學生強佔,做為學運總指揮部。年近花甲的店員,或許當年也是這條街上意氣風發的大學生。那個下午,我不只是幫系上買書,更像是誤闖時光隧道的小旅行。

小型獨立書店的存在,或許與城市規模有關。高度飽和的巴黎市區,實不易容納大型書店進駐。當然,市民的文化自覺更是重要原因。今年初,前總統薩科齊為增加國庫稅收,調高書本營業附加稅。此一政策勢必衝擊書籍售價。大型連鎖書店尚可設法吸收,但小型書店恐將入不敷出。一向以文化大國自居的法國人,倒抽一口冷氣。畢竟文化並非純營利事業,為求稅收而將腦筋動到書店頭上,長期來看甚至可能迫使小型獨立書店倒閉。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可一旦失去了文化,法國還能是法國嗎?

於是薩科齊這一刀,裁掉自己政治生涯的一頁,文化界人士較支持的左派政黨重新執政。巴黎的小型書店,似乎暫時少了個危機。

(原載於2012年6月11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