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法國中學生的文學課 / Cours de littérature pour les lycéens


 第一次注意到法國中學生的存在,是在法蘭西劇院裡。那天看的劇目是古典劇作家高乃依的《熙德》,一群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興奮又緊張地一一入坐。舞台上的大幕一揭開,他們的眼睛都亮了起來。

法蘭西劇院是法國最古老的國家劇院,創立於一六八〇年。《熙德》寫於一六三六年,劇情敘述一對少年男女在個人愛情與家族榮譽之間掙扎。當年本劇上演時,曾引發文學史上著名的「三一律」論戰,是法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

我很好奇為何法國中學老師會浩浩蕩蕩為學生安排劇院教學活動,於是便向另一位在法國高中任教的法文老師請教。這才知道,原來這樣的活動乃是司空見慣。在法國,中學教育體系裡的「戲劇」課程,並非只是單純的藝文科目,讓學生上台演戲、培養團隊精神而已。事實上,法國中學的戲劇教學結合語文課程,是文學教育裡的重要一環。法國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新學年教學課綱裡,都包含有戲劇閱讀書目與教學要求。初、高中的學生們,不但在學期間會接觸到古典與現代的戲劇作品,高中畢業會考時甚至可以選考戲劇文學。戲劇文學既然佔有如此重要地位,那麼赴劇院觀賞實際演出,自然也就成了教學活動的重頭戲。

後來我又問了幾位法國朋友,想進一步瞭解他們在念中學時,究竟讀過哪些戲劇文學作品。雖說法國沒有統一的部編教材,各地各校使用的文學選集略有差異,但有齣作品大家都讀過,那就是莫里哀的《吝嗇鬼》。《吝嗇鬼》改編自羅馬喜劇,敘述一名守財如命的有錢老頭兒阿巴貢,成天疑神疑鬼,懷疑有人想掠奪他的財富,而他自己卻又貪得無厭,想染指兒子的意中情人。全劇妙趣橫生,言語每帶機鋒。其中有段台詞,幾乎每位法國朋友都不約而同想到,也就是阿巴貢發現錢財失竊,失心瘋似地大喊:「抓賊啊!抓賊啊!抓兇手啊!抓殺人犯啊!天理何在,老天爺啊!我完了,我被謀財害命啦;有人砍斷我脖子,有人把我洗劫一空啦!」當然,事隔多年,不是每位友人都能完整無缺背出這段台詞,但法國中學的戲劇文學教育陶冶至深,於此可見一斑。有一次我剛好在電視上看到重播的電影《零用錢》(新浪潮導演楚浮執導),裡頭的學生上語文課時,被老師抽點背誦的正好也是這段經典對白。

巴黎的中學生到戲院固然不成問題,但並非各地學生都有幸親眼目睹經典作品的舞台實踐。為此,法國教育部以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為名,架設了同名網站。網站內容由諸多戲劇演出片段組成,每一個片段都是取自中學語文課程裡教授的劇本。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同一選段的台詞妙處,網站上所羅列的每一齣作品,都有好幾種不同演出版本。既包括了遵循傳統、字正腔圓的表演,也有新生代導演大破大立,對古典劇本的重新詮釋。藉由網站的多媒體內容,即使學生受限於家境或居住地區,但仍可以藉由影像,揣摩並體會戲劇文學的寫作方式與呈現手法。

從網站所提供的內容,也可以看出法國各地中學生主要閱讀的戲劇文學作品,包括了高乃依的《喜劇幻象》、莫里哀的《偽君子》、十八世紀劇作家博馬榭膾炙人口的喜劇《費加洛婚禮》、大文豪雨果的歷史劇《呂柏剌》、繆塞的浪漫主義代表作《愛情不兒戲》、存在主義作家卡謬的社會劇《正直者》等。除了本國劇作家之外,法國中學生也讀外國戲劇文學作品,像是貝克特的荒謬主義名作《等待果陀》、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櫻桃園》、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這些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在臺灣的大學教育裡尚且不一定有機會接觸到,但在法國,卻是用來開拓中學生視野,提昇人文素養的基本教材。

回想起我進大學以前,從來沒有在課堂上接觸過任何戲劇作品。雖然曾經有機會在課後演出現代兒童劇,也曾經在《國語日報》看過元雜劇改編的《竇娥冤》漫畫,那下毒藥的張驢兒面目可憎,到現在我仍記得他在漫畫裡的猙獰。可惜當時翻遍中學國文課本,古今中外的劇作家一律在課本裡缺席。戲劇文學,在我念中學的時代,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但在法國中學裡,卻始終被當做文學教育的骨幹。

適逢新學年開學之際,若到法國公立戲院觀賞演出,想必又將遇到中學老師帶領年輕學子前往,與他們一同探索文學經典,體察戲劇角色的喜怒哀樂。這些法國中學生畢業以後,不一定都會就讀文學科系,也不一定會當演員或導演。然而,「世界一舞台」,這一本本文學名著,參與了法國中學生的成長過程,藉著戲劇裡上演的世間百態,浸潤他們的青春心靈。這是法國中學的戲劇文學課程,讀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人生的況味。

(原載於《國語日報-中學生報》,2012年10月11日出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