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巴黎蚤與虱 / Paris ma puce

世人心中的巴黎總像一襲華美的袍,但上面卻爬滿了「蚤子」(puce)。並非是我嫌棄此城衛生條件太差,處處惹人發癢,而是從日常用語到城市風景,巴黎生活總有蚤子的痕跡。

其中最知名者,不外乎是巴黎北郊聖湍門的「跳蚤市場」。此處原本是二手貨的集散地,從衣服傢俱到鍋碗瓢盆無所不包,每逢週末總擠滿各色人潮。雖然許多商家早已改賣全新貨品,但真正吸引淘寶客目光的,仍然是種種令人驚奇的舊玩意兒:電影底片盤帶、小學生用的課桌椅、打字機等等,不同時光場景彷彿奇異壓縮在眼前。小販與客人之間的互動也是妙事一樁。我曾旁觀過一位想買微波爐卻阮囊羞澀的顧客,怯生生地詢問價錢。賣家隨口開了個五歐元(約台幣二百元)的價格。只是正當買主蠢蠢欲動,賣家隨口補充一句,「可惜這台已經壞了」,讓買主好不掃興。

邊逛跳蚤市場邊掏腰包的同時,蚤子也隨侍在側。原因是法文裡把晶片叫作「蚤」,所以舉凡健保卡、提款卡、會員集點卡,乃至於手機裡的SIM卡等等,法國人的錢包或背包裡,乃是各式各樣的「跳蚤」地盤。為什麼把晶片叫作「蚤」呢?或許是因為小巧的晶片玲瓏又可愛吧。同理,法文口語把可愛的小女孩暱稱為「蚤」。中文裡的「小可愛」,到了法文就變成「小跳蚤」。若是你在跳蚤市場裡聽見爸爸媽媽親切地呼喚小跳蚤,別懷疑,旁邊肯定有位甜美的小女孩。

小跳蚤聽在耳裡固然童趣盎然,但把真的跳蚤放到耳邊可不好玩。法國劇作家費多的知名喜劇《耳朵裡的跳蚤》,講述夫妻之間懷疑對方有外遇,因而鬧出來的種種誤會與笑話。「把跳蚤放進耳朵裡」一詞,在法文裡指的就是空穴來風的臆測。

除了蚤子以外,巴黎的「虱子」(pou)也不少。從凱旋門往北步行數分鐘,可抵達位於岱納廣場旁的知名熟食店「虱子屋」。所謂熟食店,販售的是店家已烹調好的各式冷盤或主菜,顧客購買回家後即可直接享用。「虱子屋」創立於一八三〇年,迄今將近兩百年歷史。偌大的店面裡,陳列著各式法國傳統家常菜,像是紫甜菜根、砂鍋鄉村肉凍、醋溜豬嘴邊肉、洋蔥燉小牛肉捲等等。店頭更陳設有色彩繽紛的糕點,精緻不在話下。不管是街坊的老主顧,或是慕名而來的饕客,顯然不曾因為招牌上的「虱子」而打退堂鼓。

百年熟食店與虱子之間究竟有何關聯,我不得而知。倒是這麼一家屹立不搖的自豪老店,讓我想到法文裡用「高傲得像一隻虱子」來形容人。小小一隻蝨子能有甚麼本錢驕傲?這其中自然有些夜郎自大的貶意。只是蝨子若爬上身,那可是趕也趕不走。凡人對此恨之入骨,不知是否又跟法文裡另兩個比喻有關:嫌人五官不端,說他「醜得像一隻虱子」;無事生非惹口角,就說他「找蝨子」。

此外還有另外一種寄生人體的體蝨叫「morpion」。這種「虱」在巴黎的雜貨店或咖啡館裡隨處可見,因為它是一種刮刮樂遊戲的名字。刮刮樂上有九宮格,只要刮出連成一線的O或X,就算中獎。或許是因為「刮」的動作,像極了身上有蝨子時拼命抓癢的動作,所以法國人靈機一動就以蝨子命名。這種把三個O或X連成一線的遊戲,我們從小到大在紙上玩過千百回,誰知它在法國竟跟蝨子扯上關係,堪稱一絕。

或許你會問我,到底巴黎的跳蚤與蝨子多不多?其實每年新生入學期間,巴黎市政府都會加強宣導,提醒家長與學童如何防治蝨子。不過根據巴黎市政府的資料,蝨子的傳播與環境清潔與否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於是,巴黎依舊像是一襲美麗的衣裳,攀附其上的蚤子與蝨子,也繼續快活在這座城市的角落裡。


(原載於2012年4月30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