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

「紅」遍巴黎 / Paris en rouge

        台灣導演侯孝賢曾以巴黎為背景,拍攝過電影《紅氣球之旅》。其實紅色的確是巴黎生活中最常見到或聽聞的顏色之一。國旗上有代表博愛的紅色,而街頭巷尾的雜貨店(Tabac)招牌也是顯眼的紅底白字。進到雜貨店裡買郵票寄信,老闆肯定二話不說遞給你一張紅色瑪莉安郵票。瑪莉安(Marianne)是象徵法國精神的女性角色,在法國各個公家單位的文書上都會見到她的芳蹤。她頭上戴的傳統三角無邊軟帽也是紅色。

        法國作家司湯達爾的著名小說《紅與黑》,描述一名年輕男性為了躋身上層社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故事。紅色在這本小說裡象徵著軍隊,而黑色則象徵宗教。若是法國國慶日時到香榭麗舍大道參觀閱兵典禮,會發現身著迷彩服的將士們頭上戴著紅色呢帽;至於身著水手服的海軍,頭頂雪白圓盤帽正中也有一團紅色小球。

        往巴黎北邊的蒙馬特閒逛,肯定不會錯過「紅磨坊」的巨大風車轉輪(有趣的是,距離此處最近的地鐵站卻叫做「白色」)。紅磨坊的法式康康舞舉世聞名。我曾與家人一起入內觀賞,其服飾華麗繽紛、舞姿繁複多變,直叫人眼花撩亂。母親看得不亦樂乎,差點沒把桌上的法國紅酒打翻在我襯衫上。

        翻過蒙馬特山丘,到達東北面山腳下的「紅城堡」一帶,那是另一番風景。雖然名之為「城堡」,但昔日城廓早已不復見,如今這裡主要是非洲移民的聚集地。初到此處或許會被鼎沸嘈雜、穿金戴銀的族裔景象嚇一跳,因為它委實不像觀光客想像中的浪漫巴黎。但若敞開心懷融入其中,便可處處發現驚喜。上街買菜的熱心大媽會指點你如何使用葉菜熬煮非洲青醬,雜貨店的大叔會盛情邀你入內挑選清潔口腔的可嚼植物莖幹。各種鮮豔色彩的布料,彷彿無法靜心待在擁擠的櫥窗裡,一疋疋蠢蠢欲動跳入你的眼簾。其實此處是亂中有序。每逢週五上午的伊斯蘭聚禮時段,窄小的清真寺不敷信眾使用,於是非裔穆斯林們會以氈毯鋪於街道,井井有條且虔誠地進行禮拜。

        離開「紅城堡」之後往市中心行,在共和廣場附近有個「紅孩兒市場」。這一帶住著不少「布波族」(Bobo),知名電影演員如《大藝術家》的主角尚杜家丹,也常在附近用餐。「紅孩兒市場」規模不大,但除了一般法國常見的蔬果之外,卻可以聞香找到阿拉伯燉肉、加勒比海炸海鮮,甚至還有家庭口味日式便當。對在地居民而言,可說兼具日常實用與異國情調,無怪乎許多文藝青年是這裡的老主顧。此間正逢春日,各種應時的莓菓如草莓、覆盆子、桑葚、黑醋栗、小藍莓等,在市場攤位上鮮嫩欲滴。這些莓類在法文裡統稱「紅菓」(fruits rouges),雖然它們的外觀並不一定都是紅色。「紅菓」是法式甜點不可或缺的主角,從水果塔到蛋糕內餡,都會見到它們嬌小卻搶眼的亮麗丰采。此外還有種甜點叫做「愛情蘋果」,外觀像極了糖葫蘆,是用整顆紅蘋果裹以糖漿製成,酸中有甜,果如其名。

        若有興致再往巴士底廣場的方向散步,會在巴士底大道南端看見「紅房子」藝文中心。此處創立迄今不過十餘年時間,但已是巴黎知名的當代藝術展覽與展演場所。紅色正是法國電影院與戲院座椅的傳統配色,雍容大氣且令人聯想到創作熱情。十九世紀詩人波特萊爾在〈理想〉一詩裡說,「在一叢叢蒼白的玫瑰之間,我找不到一株花朵,綻放出我理想的紅色」。詩人推崇血紅色的叛逆精神,衝破世俗規範,當時曾被視為驚世駭俗。然而,也正是這股紅色熱情,讓歷代創作者們不斷勇於挑戰,造就了法國舉世稱道的藝術與文化!


(原載於2012年4月16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