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海洋的印記


        相較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歷史上的法蘭西或許稱不上是雄霸海洋的「日不落帝國」,但關於海洋的點滴印記,在巴黎街頭仍俯拾皆是。

        例如落成於1820年代的薇薇安拱廊。這條半開放式的購物街,拱廊上方裝設有透光屋頂可以擋風避雨,且位處繁華市中心,甫一開幕就成了商家與消費者匯聚之處。幾經繁華煙雲,今天的薇薇安拱廊仍以精緻商品與優雅氛圍,吸引來自海內外的觀光客。拱廊街的入口之一,緊鄰國家圖書館舊館後門與皇家宮殿花園。由此進入拱廊街前抬頭注意入口門面,除了可以看到代表商務誠信的天平與握手圖案之外,牆面更上方處還可見到一名女神浮雕倚著船錨而立,象徵四海通達的繁榮貿易。出了拱廊街向東走遠些抵達瑪黑區,在那兒可以找到1854年創立的墨黎雅集兄弟」茶店本舖。茶鋪二樓是小型的茶葉博物館。懸掛在牆上的泛黃航海圖,標示出來自五湖四海的好茶,也記錄著茶商的海天行蹤。

        海洋與船隻除了象徵國際商務之外,也常令人聯想到探險甚至戰爭。法國作家凡爾納的探險小說《海底兩萬里》,書中充滿奇異的海洋生物,情節刺激緊張,自1870年成書以來即膾炙人口,文學地位迄今不墜。巴黎有許多家書店專賣凡爾納的系列作品,例如拉丁區的「凡爾納書店」。奧德翁國家劇院前方大街上有間「基度山書店店名靈感顯然來自大仲馬的通俗小說《基度山恩仇記》。小說主角基度山伯爵年輕時曾是名海員,不過基度山書店裡不見大仲馬的俠影,舉目所及竟全是凡爾納的作品。
 
        凡爾納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他筆下描述的奇觀與科技,不見得真的存在。若是想目睹古代航海家或水手們真正使用過的物品與器具,那就得到巴黎鐵塔旁的國立海洋博物館。只是博物館的面積有限,難以陳列所有船艦的原始樣貌,於是船首的雕像,成了展示重點之一。例如1846年建造的海軍艦艇耶拿號Iéna),艦名取自1806年拿破崙大敗普魯士的耶拿會戰」。船首的拿破崙雕像,被塑造成羅馬皇帝的神聖樣貌,披肩迎風飛揚,好不威武。

        有戰爭,當然就有戰利品。海洋博物館裡,收藏許多殖民帝國時代從世界各地獲取的奇珍異品,其中一項是從中國帶回的九層象牙塔。根據博物館的解說,這尊十九世紀的象牙塔工藝品,所根據的原型乃是十五世紀建造的中國瓷塔」;瓷塔原高80公尺,表面貼有綠、黃、褐、白等多色瓷磚,在陽光下映照出七彩光芒,亮麗炫目。館藏解說文字並補充道,早期西方人士初抵中國時,驚豔於這座瓷塔的美,將它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可惜此塔於1856年毀於戰火。

        法國人口中所說的瓷塔,正是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建於明永樂皇帝朱棣年間,後因清代太平天國事件而焚毀,近年則有重新修復之爭議。現實中的琉璃塔丰采如何,我們已無緣目睹;海洋博物館裡的這只精巧象牙塔,則是罩在鐘型玻璃內,與其它充滿異國情調的羅盤、杯碗等器物,靜臥博物館一隅。同一展區內的深海潛艇模擬室,反覆傳來頻率單調的聲納音效;兩相襯托之下,使得這只玻璃罩內的象牙寶塔,更顯淒清孤絕。

        象牙雕刻在中國明、清兩代雖然盛極一時,但其實象牙本身也是珍貴的舶來品。明末傅元初《請開洋禁疏就指出,東南亞等國所產的「蘇木胡椒犀角象牙諸貨物是皆中國所需」,藉此強調開放海洋貿易的重要。由於種種歷史緣故,海洋貿易最終並未成為明、清帝國的重要政策,清政府也從十八世紀起鎖國,嚴格限制西洋人士赴華。巴黎海洋博物館藏的這尊象牙寶塔,原料從南洋進口到中國,成品之後又因緣際會來到法國。這之間的滄桑漂泊,或許也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興衰吧。


 原載於2012220《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