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山村猶有演劇聲 / Un théâtre du peuple dans les Vosges


法國東部的孚日山區有一所劇院,其歷史已逾百年,每年暑假吸引許多外地遊客前來。它是位於山腰間布松(Bussang)小鎮的「民眾劇院」。從巴黎到布松,並無高鐵直達,進入山區以後交通更為不便。我與幾位友人遂從巴黎直接開車前往,經過六小時的車程後,先抵達山腳下另一座小鎮用餐歇腳,翌日繼續前 往山上觀賞演出。

布松民眾劇院始建於一八九五年,約可容納九百人。其外觀看似與一般木造建築無甚差異。及至入內,便會發現它的劇院屋頂,竟是古舊船身翻轉改建而成。 也就是說,站在劇院外頭所看到的劇院屋頂,其實原本是一艘大船的船底!至於劇院的舞台也與眾不同。傳統劇院的舞台底部常是固定封死,以供佈景垂懸、幕後工 作人員進出等使用。布松劇院的舞台後方則可推開。推開後可見到劇院外的山坡地,樹影蔥鬱,成了真正的「活佈景」。

所謂「民眾戲院」,說白了就是演戲不只演給知識菁英看,更要演給一般民眾觀賞。除了專業人員的參與之外,更希望在地民眾也能共同投入製作。因此,編劇特地安排了許多次要的角色,好讓當地的居民(包括青少年與長者)至少有機會擔任群眾演員。於是,布松劇院的演出結合了藝術創作與民眾生活,而不僅僅是藝 術家的孤芳自賞,也沒有曲高和寡的艱難晦澀。

例如戲院去年暑假推出的作品,是以二十世紀初的小鎮故事為主軸,交織了時代的軌跡、科技的發明、小鎮居民之間的愛情、友情與親情等題材。雖然故事本 身並無特別深奧之處,但卻像是一個個令人會心的片段,呼應著現場觀眾共同的記憶。劇情裡吆喝叫賣的小販,可能就是本地商店的老闆。當劇情進行到森林裡尋人 的片段時,舞台底部的門徐徐推開。山坡上的真實樹林,正好提供劇情演出所需;實際生活場景,成為舞台表演的「借景」。創意十足,讓現場觀眾好不開心。

下午開始的演出,結束時已是晚餐時刻。八月中旬的山區,夜風已有寒意。許多不捨離去的觀眾,延續著看戲的情緒,在戲院附設小吃部點了些飲料餐食,你一言我一 語聊了起來。換下戲服的演員,陸續加入群眾,絲毫沒有陌生的架勢。明月在晴朗夜空高照,狗兒在人群中穿梭,酒足飯飽的群眾陶醉在歡愉的氣氛中。演員拿起手邊的樂器,隨興演奏起舞曲,大夥兒隨著節奏搖擺,讓現場氣氛更加熱絡。有名演員原本在戲裡表演耍球雜技,此時也重拾道具,把劇情裡沒機會表現的絕活兒,毫不吝惜地展現在群眾眼前,自娛娛人。誠摯的情感隨著音樂與歡笑,迴盪在一重又一重的山野裡。

我們直至午夜方才離去。群壑隱沒闃靜中,山間卻猶有演劇聲。走下山路的這一刻,我才深深地感受到,藝術家與民眾之間可以如此沒有距離;藝術提煉自群眾的生命經驗,而群眾是藝術創作最需要的力量。

(原載於2012年8月20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照片1:布松民眾劇院外觀。照片2:布松民眾劇院內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