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博覽會的和風 / Exposition universelle : d'hier et d'aujourd'hui

《費加洛報》從去年七月起,陸續報導法國有意申辦二〇二五年萬國博覽會。今年三月,巴黎西郊諾依市市長正式發布此一消息,要在「大巴黎改造計畫」的架構下,推動各界連署申辦。公布的連署名單上多有名人,例如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策士兼知名作家賈克阿達利。

巴黎上一次主辦萬國博覽會,已經是一九三七年的舊事。博覽會並不是法國的創舉,但自從一八五五年巴黎首次舉辦萬國博覽會以來,整座城市的發展就與博覽會息息相關。舉凡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奧賽美術館的前身奧賽火車站、大小皇宮博物館、巴黎第一條地鐵(也就是今天的地鐵一號線)、夏佑宮等等,當年都是為了萬國博覽會而興建。

歷屆博覽會不僅為巴黎歷史留下壯麗恢弘的建設,也在市井小民的生活裡刻畫下記憶。若是你從美麗城地鐵站出來,沿著維列特大道往國立高等建築學院的方向走,會看到創立於一八六一年的芥末專賣店「柏尼布」(Bornibus)。本店曾在歷屆博覽會裡贏得大小獎牌二十五面,店面雖然其貌不揚,但建築物的門面上方卻有三個醒目的圓形浮雕,是它在巴黎與維也納奪得的萬國博覽會最高榮譽獎章。農特產品的競賽,過去曾是各種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後來雖然不再時興這種競賽,但芥末店顯然自豪迄今。

除了商品展示與交易之外,過去的博覽會還流行外國生活展示。在沒有電視與網路、出國旅行又不易的年代裡,博覽會可以讓一般民眾見識到外國人的衣食住行。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種,在展區內像平常一樣飲食、寫字或紡織,就是最佳的展覽,足以讓法國民眾大開眼界。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種展覽模式顯然有濃厚的帝國與殖民色彩。


有趣的是,今天我們仍然或多或少會看到這種模式的展覽。例如今年四、五月間,巴黎「馴化公園」裡的「日本春祭」。馴化公園建於一八五四年,原本是為了馴養歐洲少見的動物,以發掘該物種的實/食用或賞玩功能。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此處舉辦過四十多次博覽會,展出來自非洲、亞洲、北美等地的動物,包括「出產」自該地的人類!

趁著難得的春光,我與幾位日、台友人相偕前往日本春祭活動。馴化公園的入口搭建了紅色鳥居,沿路擺放一盆盆人工櫻花盆栽。身著和服的少女,鶯鶯燕燕掩笑而過,路上不時穿梭著大步踩踏高蹺的藝人。來自不同地區的日本百姓,在一格格的小亭內展示民俗技法與工藝。同行的日籍友人,本是藝術史與文化專家,見到此情此景,驚呼其為博覽會翻版。我們隨著公園內好奇的法國民眾,一路體驗日式指壓、書法揮毫與禪藝茶道,的確好像回到了二十世紀初的人類博覽會。

當然,隨著時代演變,過去的帝國主義殖民,現在已由國際交流合作取代。馴化公園內的竹製茶亭,是法國當代藝術家取材自日本傳統文化的靈感,而春祭的壓軸演藝活動之一,竟是以日本能劇演出聖女貞德的故事。中古時代的貞德領導法國對抗英軍,象徵高盧民族精神。今年適逢貞德誕生六百周年,以此日、法合作形式表現東西文明的互敬與交流,別有一番深意。

其實國際交流也正是二〇二五年的萬國博覽會構想。根據申辦委員會的說明,二十一世紀巴黎主辦的博覽會,並不打算像過去的博覽會那樣,大動土木興建展館,呈現萬國來朝的氣勢,而是希望邀集各國藝術家,重新包裝法國既有的文化遺產,如城堡、車站等等,再創歷史古蹟的新生命。屆時,巴黎主辦的萬國博覽會,又將為人類文明寫下新的意義。

(原載於2012年5月28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