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裁紙刀書店 Le Coupe-papier


巴黎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也不時興在書店附設咖啡店,但是卻有許多小型獨立書店,各自以不同的特色展現在城市裡。

一切多虧前文化部長賈克朗。他在一九八一年頒布著名的「百分之五折扣」法令。自此法國所有新書的折扣,最多不能超過原定價的九五折。這一規定看似違反自由競爭原則,但書本與文化本非一般市場商品,不是論斤秤重叫賣,大量壓低售價賺取利潤之物。賈克朗的政策,讓大型連鎖書店無法盡其所能挾雄厚資本進行折扣大戰,而小型書店也可以在圖書銷量的壓力下,仍舊佔有一席風華。

若不是因為這項規定,那我可能早就無緣認識奧德翁大街上的「裁紙刀書店」。名為「裁紙刀」,是因為以前書籍印行成冊後,還得再用刀片裁開各頁方能翻閱。這家小書店專賣戲劇出版品,從古典悲劇史、導演賞析,乃至才剛上演的新人劇作家劇本,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稀有罕見的期刊、絕版經典DVD,或者中學戲劇教科書,只要你想要,書店主人會盡其所能滿足你。

但如果只是應有盡有,在網路書店發達的今日,這倒不算甚麼強項。裁紙刀這類型的小型書店,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從裡到外散發出來的氣質。它不見得像大型連鎖書店,總有標準模式的笑容滿面,行禮如儀。小書店裡總是一人當多人用,雜務浩繁甚至忘了招呼你,但你反而更真實感受到人與書的存在。

有次我替系上購買圖書與影片,品項眾多且為一時精選。一頭蓬鬆灰白頭髮的店員半瞇著雙眼,以迷離且略帶懷疑的口氣問我:您是記者對吧?寫報導用的?我一時不明她的邏輯,恰好她的手機鈴聲響起,中斷了我們之間那數秒的凝結。只聽聞那鈴聲竟是史上紅極一時,今日卻已過氣的「國際歌」。單音頻的旋律迴響在靜謐午後的書店裡,我彷彿墜入了法國六八學運世代的回憶漩渦裡。是的,一旁大街上的奧德翁劇院,當年曾被巴黎大學學生強佔,做為學運總指揮部。年近花甲的店員,或許當年也是這條街上意氣風發的大學生。那個下午,我不只是幫系上買書,更像是誤闖時光隧道的小旅行。

小型獨立書店的存在,或許與城市規模有關。高度飽和的巴黎市區,實不易容納大型書店進駐。當然,市民的文化自覺更是重要原因。今年初,前總統薩科齊為增加國庫稅收,調高書本營業附加稅。此一政策勢必衝擊書籍售價。大型連鎖書店尚可設法吸收,但小型書店恐將入不敷出。一向以文化大國自居的法國人,倒抽一口冷氣。畢竟文化並非純營利事業,為求稅收而將腦筋動到書店頭上,長期來看甚至可能迫使小型獨立書店倒閉。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可一旦失去了文化,法國還能是法國嗎?

於是薩科齊這一刀,裁掉自己政治生涯的一頁,文化界人士較支持的左派政黨重新執政。巴黎的小型書店,似乎暫時少了個危機。

(原載於2012年6月11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