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歷史上的法蘭西或許稱不上是雄霸海洋的「日不落帝國」,但關於海洋的點滴印記,在巴黎街頭仍俯拾皆是。
海洋與船隻除了象徵國際商務之外,也常令人聯想到探險甚至戰爭。法國作家凡爾納的探險小說《海底兩萬里》,書中充滿奇異的海洋生物,情節刺激緊張,自1870年成書以來即膾炙人口,文學地位迄今不墜。巴黎有許多家書店專賣凡爾納的系列作品,例如拉丁區的「凡爾納書店」。奧德翁國家劇院前方大街上有間「基度山書店」,店名靈感顯然來自大仲馬的通俗小說《基度山恩仇記》。小說主角基度山伯爵年輕時曾是名海員,不過基度山書店裡不見大仲馬的俠影,舉目所及竟全是凡爾納的作品。
凡爾納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他筆下描述的奇觀與科技,不見得真的存在。若是想目睹古代航海家或水手們真正使用過的物品與器具,那就得到巴黎鐵塔旁的國立海洋博物館。只是博物館的面積有限,難以陳列所有船艦的原始樣貌,於是船首的雕像,成了展示重點之一。例如1846年建造的海軍艦艇耶拿號(Iéna),艦名取自1806年拿破崙大敗普魯士的「耶拿會戰」。船首的拿破崙雕像,被塑造成羅馬皇帝的神聖樣貌,披肩迎風飛揚,好不威武。
有戰爭,當然就有戰利品。海洋博物館裡,收藏許多殖民帝國時代從世界各地獲取的奇珍異品,其中一項是從中國帶回的九層象牙塔。根據博物館的解說,這尊十九世紀的象牙塔工藝品,所根據的原型乃是十五世紀建造的中國「瓷塔」;瓷塔原高80公尺,表面貼有綠、黃、褐、白等多色瓷磚,在陽光下映照出七彩光芒,亮麗炫目。館藏解說文字並補充道,早期西方人士初抵中國時,驚豔於這座瓷塔的美,將它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可惜此塔於1856年毀於戰火。
法國人口中所說的瓷塔,正是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建於明永樂皇帝朱棣年間,後因清代太平天國事件而焚毀,近年則有重新修復之爭議。現實中的琉璃塔丰采如何,我們已無緣目睹;海洋博物館裡的這只精巧象牙塔,則是罩在鐘型玻璃內,與其它充滿異國情調的羅盤、杯碗等器物,靜臥博物館一隅。同一展區內的深海潛艇模擬室,反覆傳來頻率單調的聲納音效;兩相襯托之下,使得這只玻璃罩內的象牙寶塔,更顯淒清孤絕。
(原載於2012年2月20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