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法國「手」與「工」

二十世紀末,我剛進研究所的第一天,直屬學長拿出一個他親手製作的舞台模型,告訴我說,戲劇之所以讓他著迷,因為它是數位時代裡少數仍保有手工成分的藝術。不論是後台的服裝縫紉,或者前台的佈景製作,在在少不了一雙雙巧手,一針一線透露匠心,一釘一鉚看見經營。


那時我才剛大學畢業,不甚理解電機系畢業的學長,為何會有這番科技不如手工的感嘆。及至多年後到了巴黎,才知道法國人對於「手工」有多崇敬。

起因是有一回閒步街頭時,看見一家糕餅店以「MOF」為標榜,中文直譯的意思就是「法國最佳工人」。我見了「工人」(ouvrier)一字不免心生納悶。因為初學法文時,總以為這個字指的僅是工廠或工地裡的體力勞動者。回家查了查,才知道原來此一MOF榮譽,涵蓋範圍包括各種「工」匠;但凡用到手工的行業,都有機會獲頒MOF。從打鎖、砌牆、水電,乃至剪髮、鐘錶、洋裁,甚至裝假牙、製作眼鏡等,都是MOF授予的對象。MOF是至高榮譽,每年在巴黎索邦大學頒獎,並於艾麗榭宮舉行慶祝儀式,由總統親臨現場主持。


近年法式點心風潮席捲台灣,烘焙類的MOF已為許多國人熟知,並成為另一種商業包裝手法。其實在法國人心目中,手工無價的概念並不僅侷限於一個個精美昂貴的下午茶點心。若是你到法國市場兜一圈,不時會看見換藤椅面、修理鐘錶的流動攤商。他們不見得標榜奢華,也不見得個個都有機會獲得MOF大獎,但卻是庶民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妙手巧匠。「匠」字或許仍不足以表達我心目中的崇拜,因為一名好的工匠,技藝出神入化,比許多藝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今走在巴黎街頭,我常常留心一雙雙經過我眼前的手,不管是新建大樓旁刮著磚的泥水匠,或是隔著櫥窗擀麵皮的主廚,只因為那一雙雙專注技藝的手,深深牽動我的執念。


或許你會說,哪一種藝術、哪一種創作用不到靈巧的手?那也無妨。巴黎的街頭巷尾,除了技藝精湛的工匠外,多的是巧手藝人,從掌心到指頭,將世間的人情悲歡離合點滴傳達到你心中。就像冬日雨後的羅浮宮後門,說不準會看見年輕鋼琴家,任十指在黑白鍵盤中穿梭。甚或是非主要幹線的地鐵旁,也有機會在烈日當頭下,聽見不知名的音樂家,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地撫摸琴鍵。

或許還會瞧見作家的手。有回我在龐畢度中心旁等待友人,風和日麗的初春天氣裡,只見一名年輕人從容地打開摺疊桌椅,不疾不徐地拿出打字機,就著行人的喧囂與鳥雀亂鳴,自顧自地敲打起鍵盤。作家的手工,做不出一件成形的物件,但作家的手,卻是他展現匠心的利器。


我的手工一向做得甚差,從中學到研究所,從工藝課的木刨工乃至學期製作的針線活兒,沒有一件做得像樣。但是我喜歡在巴黎的街頭,看著工匠與藝術家的手工與工藝。它們是這座城市裡最美麗的作品。

(原載於《國語日報》2013年1月7日少年文藝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