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有多少客家人?又分佈在甚麼地方?我剛到法國時常想起這些問題卻不得其解。後來才知道,法國強調各種族平等融合,所以不以膚色或種族為分類進行人口普查。也因此,所謂的「客裔」人口數量並無詳細官方數據可供參考。可以確定的是,法國海外屬地留尼旺島與大溪地的華裔移民,大多都是客家族群,胼手胝足,在當地享有一定經濟地位。
電視臺製播單位並非要我拿出寫論文的本領,一五一十考據客家源流與海外移民史。節目拍攝的重點,乃是新一代客家族群的生活點滴及其所見所感。於是我們不但走訪知名景點,更深入觀光客罕至的外來移民區。有幸的是,我們剛好在艾菲爾鐵塔附近,巧遇歐洲盃足球賽的戶外轉播。我們向流動攤販買了兩支「Made in China」的法國國旗,興奮加入在地年輕人搖旗吶喊的行列。不但用法語大喊「Allez les Bleus(法國加油)」,更不忘在鏡頭前來個「Allez les Hakka(客家加油)」!
說來有趣,許多我們印象中代表客家的事物,在巴黎反倒不一定是客家的專利。例如臺灣知名的客家菜「梅干扣肉」,在巴黎卻是溫州餐館常見的小菜。我曾經對學習中文的法國友人提起「客家」一詞,並向他解釋了客家族群的長年遷徙、為人熟知的勤儉、努力工作等特質,以至於過去常被比喻為華人世界的猶太人云云。友人聽完以後半開玩笑地說,這種種描述,指的明明是溫州人吧?
法國友人對客家特質的解讀頗有意思。事實上,溫州移民給法國人的印象,的確是拼命工作,不斷遷徙,試圖找到更好的生存環境。今年初我在漢學會議上,就曾聽到一位義大利教授報告,說是在溫州有一所「移民博物館」,裡頭佈置了各種歐洲生活的美好想像,鼓勵子弟們赴海外努力掙錢,造福自身並且嘉惠桑梓。
在巴黎,其實也有一座移民史博物館,坐落在凡仙森林的入口處。這棟建物原為上世紀初殖民博覽會的展館,二〇〇七年改建為博物館,展示各族裔移民在法國的歷史淵源。有些移民原是勞動苦力,有些是戰亂遺民,有些則是為法國流血的外籍兵團。博物館為了彰顯國家價值,固然少不了許多看似輝煌的時代紀錄,但更引人注意的,是展場內一張張泛黃的身分證件、鍋碗瓢盆、護身符、甚或打發時間的口琴。哪怕看似平淡無奇之物,卻都是當年移民在離鄉背景前夕萬中挑一。飄洋過海的皮箱裡,每一件衣衫、每一個小玩意兒,牽起移民與故鄉的單薄聯繫;斑斑駁駁的痕跡或污漬,都是人生停格的記憶。
隨著時光過去,作客他鄉為異客,他日客鄉成家鄉。或許,「客」與「家」的疆界,在他鄉已漸漸不再明顯。法國的客家,也早已與其他族群一樣,融入了法蘭西的土地。
(原載於2012年7月22日《國語日報》少年文藝版。照片1:法國移民博物館入口。照片2:法國二十世紀初期簽發的華人苦力「外勞證」。)